一人長者申請公屋在過去10年增加230%,而根據統計處過去10年的年中人口數據,60歲以上人口增長近五成,佔整體人口達25.8%;而《2018年香港貧窮情况報告》顯示,65歲以上貧窮人口在2010年至2018年間增加23.7%。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稱,在本港人口結構上,獨身、離婚比例均增加,年長後獨居比例相應上升,而獨居者的貧窮率比其他家庭組合為高,形成輪候公屋的單身長者不合比例地增加。
資料來源︰明報
2020年4月26日
生活與社會科網頁 - 歡迎光臨
一人長者申請公屋在過去10年增加230%,而根據統計處過去10年的年中人口數據,60歲以上人口增長近五成,佔整體人口達25.8%;而《2018年香港貧窮情况報告》顯示,65歲以上貧窮人口在2010年至2018年間增加23.7%。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稱,在本港人口結構上,獨身、離婚比例均增加,年長後獨居比例相應上升,而獨居者的貧窮率比其他家庭組合為高,形成輪候公屋的單身長者不合比例地增加。
資料來源︰明報
2020年4月26日
2020年的一場新冠肺炎疫潮,令香港以致全球都陷入危機,但危機亦帶來機會,提示我們也許是時候審視香港醫療系統的問題,以盡早處理,否則到爆煲時才施救便為時而晚。面對人口老化的挑戰、新藥和治療方案所帶來的希望,有醫生提出應該進行大型的變革,透過適當的政策促進公私營醫療合作,將部分公家醫院的病人引流到私營市場,為香港醫療系統提供一條出路。
本身是呼吸科專科醫生的曹忠豪醫生,曾在美國行醫,回港後先在公立醫院任職,後來再轉投私人市場,並出任香港蘇淅滬同鄉會醫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協助管理為市民提供醫療服務的蘇浙滬醫療中心。今次疫情襲港期間,他亦應召回到公立醫院診症,為香港出一分力。
曹醫生坦言,過去在公院任職時,每到流感高峰期,醫院便迫滿病人,醫護年年都被要求撐下去,卻年年未見有改善,同時間私營醫療其實仍有空間接收更多病人。而疫情就令公立醫院人手緊絀的問題更顯然易見,私家醫生伸出緩手亦只能解一時之急,有必要從根本入手,減輕公院的壓力,否則最終只會「做死公立醫院的醫護」,受害的只會是廣大的市民。
現時公營與私人醫療市場各佔約3%的本地生產總值(GDP),亦各佔約一半的醫生人手,但公立醫院提供逾九成的住院服務。
曹醫生盛讚以目前投放的資源而言,本港的公立醫院提供了「物超所值」的醫療服務,但不能因此而固步自封,因為隨著人口壽命愈來愈長,新藥亦愈來愈多,令公營醫院的負荷有增無減,而疫情亦令公共財政漸見吃緊,未來公營醫療的撥款也可能受影響,因此實在有需要進行大規模的變革,促進公私營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透過善用私營市場剩餘的醫療資源,去減輕公立醫院的負擔。
他認為,醫療券便是一個成功的例子,鼓勵了不少長者向私人診所求醫,並建議政府可以推行類似的措施,以非牟利組織(NGO)作為橋樑和媒介,幫助及配合推行相關政策。過去的實踐亦十分成功,例如政府想為學生接種疫苗,以NGO形成營運的蘇浙滬醫療中心立即調配人手到學校服務學生,因此只要政府有政策,很多NGO也能全力配合及協助。
一個可行方法是由政府統籌及購買NGO的醫療服務,曹醫生稱此舉值得一試,一來可以確保NGO有一定的客源,二則可以補充公立醫院不足的地方。他以蘇浙滬醫療中心為例,提供的服務不是要搶醫管局的病人,而是填補醫管局缺乏的地方,例如牙科服務是公營醫院的一個比較空白的板塊,所以該中心便提供牙科服務,又例如公家的精神科輪候時間過長,他便邀請私人執業的精神科醫生到中心提供服務。
他強調,NGO的目的不是賺錢,但仍收回部分成本,診所有內循環才能持續營運,否則當資源耗盡診所便可能要關門。
另方面,曹醫生亦認為現時公立醫院的收費制度可能需要調整,過低的收費可能會造成浪費,或需要引入更多「用者自付」原則,以共付(Co-pay)形式承擔部分成本,同時真正有需要的人則可獲得更多資助。他又指,現時政府及部分機構都有不同的資助計劃,如關愛基金、撒瑪利亞基金,協助有需要的病人應付藥費,但因為資訊分散,沒有一個統合醫療資源的地方,有需要的病人未必知道自己可以受惠,最終可能因此而錯失治療的機會。
他更相信,長遠而言,本港最終亦需要引入保險機制,讓市民共同分擔醫療開支,以應付「不時之需」,避免要賣樓醫病或有藥無錢醫的情況,而政府投入種子基金可增加計劃的吸引力。
至於對於有意見指可以吸引外國醫生來港行醫,減低公院的壓力。屬於回流醫生的曹醫生則坦言可行性不高,他本身的家人在港,才會回港應考執業試及實習,對於一些已經有一定地位的醫生,子女的教育安排、住屋安排及工時超長等問題形成的低下生活質素,足以令絕大部分人打退堂鼓。
醫療改革討論了二三十年,但一直停滯不前,曹醫生希望疫情帶來的契機,可以打破討論的悶局,令醫療體系更健全發展,繼續服務市民大眾。
資料來源︰https://www.healthcarethinkers.com/2020/09/ngo%E5%8F%AF%E6%88%90%E5%85%AC%E7%A7%81%E7%87%9F%E9%86%AB%E7%99%82%E5%90%88%E4%BD%9C%E6%A9%8B%E6%A8%91/
【明報專訊】情緒社交能力對孩子的影響極為深遠。美國一項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就發現,從孩子於幼兒階段的情緒社交能力,可以預測到他們25歲時的發展結果:不論性別、家庭經濟背景及早期認知學習能力怎樣,情緒社交能力較佳的孩子,長大後都傾向能夠完成大學,找到理想的工作,較少出現精神病或觸犯法例等問題。
認識「情緒詞彙」愈多 愈有同理心
既然情緒社交能力如此重要,家長可以做什麼去提升孩子的情緒社交能力呢?筆者從超過2000個香港家庭抽取訪問及問卷數據,研究情緒社交能力於幼兒階段的定義和發展趨向。結果發現,孩子對情緒的認識和理解,是情緒社交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家長於日常生活中多用「情緒詞彙」,孩子就會慢慢學懂不同情緒的名字。以下插圖就列有28個情緒詞彙,家長於日常生活中可以好好利用它們,並向孩子解釋它們的意思。孩子認識的情緒詞彙愈多,他們對人會愈有同理心,亦愈能表達及調節自己的情緒。
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家長可以運用準確的情緒詞彙,表達自己的同理心之餘,更幫助孩子探索自己的情緒反應:
孩子:「小明不能來參加我的生日會!」
家長:「小明是你最好的朋友,他不能來你會不會感到失望?」
(猜想孩子感到哀傷,並進一步用較為準確的「失望」,去
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
孩子:「他答應會來的!現在又不來!」
家長:「你覺得他說話不算數,感到憤怒了?」(發現孩子原來感到憤怒)
孩子:「對啊!我覺得很憤怒很憤怒!」(孩子探索自己的情緒,認識到原來自己感到憤怒)
幫助孩子運用情緒詞彙去探索情緒十分重要,因為家長要先了解孩子的看法和感受,才可「對症下藥」,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家長可以收看Take a SIP(Science Informed Parenting)家庭教育短片《同理心‧童你深》,看看可如何通過遊戲,幫助孩子學習情緒詞彙: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資料來源︰
明報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