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網絡交往增加 各類網上騙案直線上升

警方今年首10個月錄得10,602宗網絡科技罪案,較去年同期的5,407宗增近一倍,損失金額共24.9億港元。各項社交媒體罪案包括裸聊、援交及網上情緣騙案均有上升,當中以裸聊騙案增幅最高,由156宗急升逾4倍至757宗,損失金額增5倍由90萬港元升至560萬港元。警方指,裸聊及網上情緣騙案的受害者中,以20至29歲群組升幅最多,分別增加3倍和1倍,相信是市民較多在家工作或上課,使用網上平台機會增,令不法分子有機可乘。


左起馮浩堅、李少翠、葉卓譽及潘樂信講述社交媒體騙案趨勢。 (李志湧攝)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網絡安全組總督察葉卓譽表示,升幅最高的裸聊勒索案及網上情緣騙案,前者今年首10個月有757宗,損失共560萬,超過9成半受害人為男性,年齡介乎11至65歲。援交騙案升幅較少,今年頭10個月有676宗,微升28宗,捐失金額為2400萬港元。

網罪科網絡情報組高級督察潘樂信表示,發現裸聊及援交騙案的受害者較多為青少年。裸聊受害人由10至29歲佔總數的73%,合共約550人;後者10至29歲的受害人佔總數65%,合共有440人,均反映青少年最有機會成為此兩類騙案的受害人,而裸聊及援交案的受害人報稱職業大多為學生,分別有310人及148人。

潘又指,裸聊騙案最近有新手法,騙徒認識並游說受害人下載與一般程式相似的偽裝為交友平台惡意程式,該程式能偷取受害人電話內通訊錄資料,又獲得控制手機鏡頭的權限,將裸聊片段傳至通訊錄的聯絡人,要挾勒索金錢。

今年首10個月錄得748宗網上情緣騙案,較去年同期增53%至488宗,損失超過1.77億港元,較去年同期的1.66億多出逾千萬港元;受害人年齡介乎15至85歲,8成半係女性,以20歲至49歲受害人有561人,佔總受害人75%。職業方面,以「文員」的22%最多有165人,其次為「家庭主婦」佔14%有105人。

葉卓譽又指,網上情緣騙案年紀最小及最大的受害人遇騙手法相似,兩人均從網上認識自稱居於英國的騙徒,分別自稱工程師及項目經理。他們均以送禮作藉口,要求受害人支付郵費;受害人均不虞有詐地付款,騙徒食髓知味再度以種種理由要求匯款,兩女始發覺受騙並報警求助。至於今年損失最大案件為一名本地46歲女子,認識聲稱來自意大利的商人,對方聲稱將700萬歐元交予受害人,但需要若干稅項和手續費,最後將2,000萬港元於半年期間,分成28次匯款至海外銀行。

警方指,除以交付清關費用、經濟困難等理由騙取受害人金錢,最近亦有騙徒用聲稱「高回報投資」利誘受害人,訛稱「懂得破解賭博網站開彩結果」,誘使受害人下載虛假手機投資應用程式作投資;最初讓受害人獲得微利,從而吸引繼續注資。

由於以上3類騙案騙徒絕大部分身處海外,警方需要與海外執法部門聯絡,以往行動曾破獲於馬來西亞和尼日利亞的網上情緣騙案集團,而裸聊或援交騙案則屬內地和台灣較多。

資料來源︰東方日報 2020年12月25日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01225/bkn-20201225001543699-1225_00822_001.html

【抗疫一年】東區醫院醫護抗疫犧牲假期及家庭生活 盼與港人一齊「打贏」

新冠肺炎肆虐本港將近一年,公立醫院醫護為抗疫難免犧牲了假期及家庭生活,但因禍得福,同事成戰友、團隊更團結,病人的感恩亦成為他們繼續緊守崗位的動力之一。2021年即將來到,醫護們一人都有一個新年願望,不單止希望本港盡快打贏這場漫長的抗疫戰,更盼能與港人再度「起飛」去旅行,大眾亦可回復正常生活。

東區醫院急症科駐院醫生楊諾信表示,疫情前很喜歡邀請同事們到家中聚餐,但過去一年因疫情關係都不會這樣做,

因一個同事染疫,會影響整個部門的工作及運作,加上想疫情盡快消退,所以都會小心為上。

該院感染控制分流病房經理梁翠瑩及感染控制組高級護士長黎衛文都曾經歷2003年沙士,二人認為,當年因無經驗及缺乏保護裝備,加上感染沙士的死亡率高,感覺會「驚好多」,今年疫情雖然漫長,但感動團隊很齊心及團結,努力應戰,令患者得到適切的治療,同事之間亦成為戰友,增強了信心。


東區醫院感染控制組高級護士長黎衛文,自己愛去旅行,以往每年都會外遊,故寄望新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可以完結,然後與大家再「起飛」去旅行。愛唱歌的梁翠瑩則冀,新一年可有機會除下口罩參與合唱團,大家可回復正常生活,做回個人喜愛的事情。

該院放射部高級放射師溫紹斌笑言,早已預訂復活節得機票,盼屆時可如期出發,
希望香港人都一樣。

資料來源︰ 香港經濟日報 2020年12月28日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838332/%E3%80%90%E6%8A%97%E7%96%AB%E4%B8%80%E5%B9%B4%E3%80%91%E6%9D%B1%E5%8D%80%E9%86%AB%E9%99%A2%E9%86%AB%E8%AD%B7%E6%8A%97%E7%96%AB%E7%8A%A7%E7%89%B2%E5%81%87%E6%9C%9F%E5%8F%8A%E5%AE%B6%E5%BA%AD%E7%94%9F%E6%B4%BB%E3%80%80%E7%9B%BC%E8%88%87%E6%B8%AF%E4%BA%BA%E4%B8%80%E9%BD%8A%E3%80%8C%E6%89%93%E8%B4%8F%E3%80%8D?mtc=10009

學者:離婚獨身增 獨居者貧窮率較高

一人長者申請公屋在過去10年增加230%,而根據統計處過去10年的年中人口數據,60歲以上人口增長近五成,佔整體人口達25.8%;而《2018年香港貧窮情况報告》顯示,65歲以上貧窮人口在2010年至2018年間增加23.7%。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稱,在本港人口結構上,獨身、離婚比例均增加,年長後獨居比例相應上升,而獨居者的貧窮率比其他家庭組合為高,形成輪候公屋的單身長者不合比例地增加。

資料來源︰明報
2020年4月26日

NGO可成公私營醫療合作橋樑 為公營醫療人手減壓

2020年的一場新冠肺炎疫潮,令香港以致全球都陷入危機,但危機亦帶來機會,提示我們也許是時候審視香港醫療系統的問題,以盡早處理,否則到爆煲時才施救便為時而晚。面對人口老化的挑戰、新藥和治療方案所帶來的希望,有醫生提出應該進行大型的變革,透過適當的政策促進公私營醫療合作,將部分公家醫院的病人引流到私營市場,為香港醫療系統提供一條出路。

公營醫療人手不足私營仍見充裕

本身是呼吸科專科醫生的曹忠豪醫生,曾在美國行醫,回港後先在公立醫院任職,後來再轉投私人市場,並出任香港蘇淅滬同鄉會醫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協助管理為市民提供醫療服務的蘇浙滬醫療中心。今次疫情襲港期間,他亦應召回到公立醫院診症,為香港出一分力。

曹醫生坦言,過去在公院任職時,每到流感高峰期,醫院便迫滿病人,醫護年年都被要求撐下去,卻年年未見有改善,同時間私營醫療其實仍有空間接收更多病人。而疫情就令公立醫院人手緊絀的問題更顯然易見,私家醫生伸出緩手亦只能解一時之急,有必要從根本入手,減輕公院的壓力,否則最終只會「做死公立醫院的醫護」,受害的只會是廣大的市民。

公營負荷有增無減公私營合作可善用醫療資源

現時公營與私人醫療市場各佔約3%的本地生產總值(GDP),亦各佔約一半的醫生人手,但公立醫院提供逾九成的住院服務。

曹醫生盛讚以目前投放的資源而言,本港的公立醫院提供了「物超所值」的醫療服務,但不能因此而固步自封,因為隨著人口壽命愈來愈長,新藥亦愈來愈多,令公營醫院的負荷有增無減,而疫情亦令公共財政漸見吃緊,未來公營醫療的撥款也可能受影響,因此實在有需要進行大規模的變革,促進公私營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透過善用私營市場剩餘的醫療資源,去減輕公立醫院的負擔。

他認為,醫療券便是一個成功的例子,鼓勵了不少長者向私人診所求醫,並建議政府可以推行類似的措施,以非牟利組織(NGO)作為橋樑和媒介,幫助及配合推行相關政策。過去的實踐亦十分成功,例如政府想為學生接種疫苗,以NGO形成營運的蘇浙滬醫療中心立即調配人手到學校服務學生,因此只要政府有政策,很多NGO也能全力配合及協助。

非牟利組織作橋樑締造可持續公私營醫療合作

一個可行方法是由政府統籌及購買NGO的醫療服務,曹醫生稱此舉值得一試,一來可以確保NGO有一定的客源,二則可以補充公立醫院不足的地方。他以蘇浙滬醫療中心為例,提供的服務不是要搶醫管局的病人,而是填補醫管局缺乏的地方,例如牙科服務是公營醫院的一個比較空白的板塊,所以該中心便提供牙科服務,又例如公家的精神科輪候時間過長,他便邀請私人執業的精神科醫生到中心提供服務。

他強調,NGO的目的不是賺錢,但仍收回部分成本,診所有內循環才能持續營運,否則當資源耗盡診所便可能要關門。

引入用者自付模式減低醫療浪費

另方面,曹醫生亦認為現時公立醫院的收費制度可能需要調整,過低的收費可能會造成浪費,或需要引入更多「用者自付」原則,以共付(Co-pay)形式承擔部分成本,同時真正有需要的人則可獲得更多資助。他又指,現時政府及部分機構都有不同的資助計劃,如關愛基金、撒瑪利亞基金,協助有需要的病人應付藥費,但因為資訊分散,沒有一個統合醫療資源的地方,有需要的病人未必知道自己可以受惠,最終可能因此而錯失治療的機會。

他更相信,長遠而言,本港最終亦需要引入保險機制,讓市民共同分擔醫療開支,以應付「不時之需」,避免要賣樓醫病或有藥無錢醫的情況,而政府投入種子基金可增加計劃的吸引力。

港環境難吸引海外醫生期盼醫改突破困局

至於對於有意見指可以吸引外國醫生來港行醫,減低公院的壓力。屬於回流醫生的曹醫生則坦言可行性不高,他本身的家人在港,才會回港應考執業試及實習,對於一些已經有一定地位的醫生,子女的教育安排、住屋安排及工時超長等問題形成的低下生活質素,足以令絕大部分人打退堂鼓。

醫療改革討論了二三十年,但一直停滯不前,曹醫生希望疫情帶來的契機,可以打破討論的悶局,令醫療體系更健全發展,繼續服務市民大眾。

資料來源︰https://www.healthcarethinkers.com/2020/09/ngo%E5%8F%AF%E6%88%90%E5%85%AC%E7%A7%81%E7%87%9F%E9%86%AB%E7%99%82%E5%90%88%E4%BD%9C%E6%A9%8B%E6%A8%91/

家庭有教:活用「情緒詞彙」 拆解擊退壞心情

【明報專訊】情緒社交能力對孩子的影響極為深遠。美國一項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就發現,從孩子於幼兒階段的情緒社交能力,可以預測到他們25歲時的發展結果:不論性別、家庭經濟背景及早期認知學習能力怎樣,情緒社交能力較佳的孩子,長大後都傾向能夠完成大學,找到理想的工作,較少出現精神病或觸犯法例等問題。

認識「情緒詞彙」愈多 愈有同理心

既然情緒社交能力如此重要,家長可以做什麼去提升孩子的情緒社交能力呢?筆者從超過2000個香港家庭抽取訪問及問卷數據,研究情緒社交能力於幼兒階段的定義和發展趨向。結果發現,孩子對情緒的認識和理解,是情緒社交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家長於日常生活中多用「情緒詞彙」,孩子就會慢慢學懂不同情緒的名字。以下插圖就列有28個情緒詞彙,家長於日常生活中可以好好利用它們,並向孩子解釋它們的意思。孩子認識的情緒詞彙愈多,他們對人會愈有同理心,亦愈能表達及調節自己的情緒。

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家長可以運用準確的情緒詞彙,表達自己的同理心之餘,更幫助孩子探索自己的情緒反應:

孩子:「小明不能來參加我的生日會!」

家長:「小明是你最好的朋友,他不能來你會不會感到失望?」

(猜想孩子感到哀傷,並進一步用較為準確的「失望」,去

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

孩子:「他答應會來的!現在又不來!」

家長:「你覺得他說話不算數,感到憤怒了?」(發現孩子原來感到憤怒)

孩子:「對啊!我覺得很憤怒很憤怒!」(孩子探索自己的情緒,認識到原來自己感到憤怒)

幫助孩子運用情緒詞彙去探索情緒十分重要,因為家長要先了解孩子的看法和感受,才可「對症下藥」,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家長可以收看Take a SIP(Science Informed Parenting)家庭教育短片《同理心‧童你深》,看看可如何通過遊戲,幫助孩子學習情緒詞彙: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資料來源︰
明報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2期